點擊前往加入 Growin 投資交流社群!

Growin 部落格

產業報告 / 概念股

article-image
產業報告 / 概念股

Rocket Lab(RKLB)是做什麼的?一窺中子火箭與太空新勢力

Rocket Lab 是一家美國太空科技公司,由紐西蘭工程師 Peter Beck 於 2006 年創立。最初,Rocket Lab 以「讓太空變得更容易接近」為使命,專注於小型衛星運載火箭的研發與發射服務。隨著技術的成熟與市場需求擴大,公司逐漸從單純的發射服務商,轉型成為提供完整太空系統解決方案的整合型企業,業務範圍橫跨火箭發射、衛星製造、軌道操作與太空零組件供應。 RKLB 主要業務為火箭發射服務與太空系統業務,發射業務以其高頻率、低成本的小型發射載具 Electron 火箭(下圖)為名,並正在開發中子火箭發射載具,是目前繼 SpaceX 之後全球第二高發射頻率的商業火箭公司。 Electron 是一款專為小型衛星設計的運載火箭,可將 200 公斤級的載荷送入近地軌道。這款火箭採用 3D 列印引擎與碳纖維結構,大幅降低製造成本與發射間隔,使小型衛星營運者能以更靈活的方式進入太空。自 2017 年首次發射成功以來,Electron 已執行數十次任務,成為全球小衛星發射市場中最穩定且最具商業化規模的選擇之一。 然而,Rocket Lab 的野心遠不止於此。公司在 2020 年推出了名為 Photon 的衛星總線平台,進一步擴展業務至「衛星製造與任務執行」領域。Photon 讓客戶不僅能透過 Rocket Lab 將衛星送上軌道,還能利用其衛星平台執行通訊、地球觀測或科學研究等任務。這項轉型標誌著 Rocket Lab 從「發射公司」正式邁向「完整太空系統供應商」,成為少數能橫跨火箭、衛星與軌道營運的企業之一。 並且自 2023 年後太空系統業務營收占比超越了發射業務,顯示其「由火箭走向太空基礎設施平台商」的轉型正逐步實現。由發射服務延伸至衛星平台與子系統,打造「垂直整合」模式,讓客戶可獲得從元件到任務完成的完整解決方案,降低開發與營運成本,強化客戶黏著度。 下圖為 Rocket Lab 的營收分佈趨勢圖,可以發現紅色區塊的發射業務(Launch)在 25Q2 年增了 36%,並且也實現了強勁的季增長。公司也在 25Q2 完成了五次火箭發射,並創下了兩次任務僅相隔兩天的新紀錄,展現了高頻率且穩定的發射能力,這種每週發射的節奏,讓 Rocket Lab 成為全球最具反應速度與可靠性的中小型火箭供應商之一。 Source: Rocket Lab 官網 Rocket Lab 在第二季度的營收年增 36% 達到 1.44 億美元,大幅高過市場預期的 1.35 億美元,每股盈餘則是 -0.13 美元略低於市場預期的 -0.09 美元。 在2025年第二季度,太空系統業務收入達到 92.73 百萬美元,年增 28%,主要來自衛星平台與零組件的強勁需求,目前 Space Systems(空間系統)業務,包括 Photon 衛星平台等,繼續成為產品收入的重要驅動力。 並且 Rocket Lab 正在完成對 Geost 的併購,未來將開發 Payloads(載荷)業務,使產品範圍進一步拓展至防衛衛星載荷與系統整合。這將進一步提升產品收入的長期潛力。 從下圖來自 Growin 的 RKLB 營收趨勢分佈圖也可以發現,RKLB 的太空系統業務相較發射業務來說是更為穩定成長的。 前往 RKLB 詳細的 AI 個股分析 Rocket Lab 的發射服務收入在第二季度營收則達到 51.77 百萬美元,年增幅達 51%,這一大幅成長主要來自於 Launch Services(發射服務)類別,其收入成長率高達 59%。 其中 Electron 火箭在本季度成功執行了 五次完美的 Electron 任務,從 Rocket Lab 發射複合體 1 號 (Launch Complex 1) 僅相隔兩天就進行了兩次發射,創下了新的紀錄, Electron 火箭持續保持其作為「全球領先的小型軌道火箭」的領導地位,發射頻率不斷提高,國際需求也在增加,並且獲得了與國際太空機構簽訂的 新 Electron 發射合約,這反映了 Rocket Lab 作為美國及其盟友值得信賴的發射服務提供商的全球聲譽。 最後再從 Growin 的 AI 分析來看,RKLB 的價值和籌碼分數為 3 分和 4 分,表示 AI 認為 RKLB 在公司營運面的表現平穩,並且擁有一定的基本面支撐。籌碼分數 4 分則表示機構正持續佈局買入 RKLB,加碼機構數量也大於減碼機構。 前往 RKLB 詳細的 AI 個股分析 Rocket Lab(RKLB)中子火箭的開發 目前 RKLB 能夠享有較高估值的主因是來自市場對於中子火箭的期待,中子火箭是中型、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預計 2025 年下半年在美國維吉尼亞州進行首次發射。 中子火箭設計目標是能將 13公噸(13,000公斤)酬載送入近地軌道,主要瞄準日益龐大的衛星星座部署,以及大型商業、國防發射任務,是補足小型火箭(如Electron)與 SpaceX 重型火箭間的「中型運載缺口」。 並且中子火箭第一節火箭設計為可以重複使用,並將在海上平台「Return On Investment」精準著陸,類似SpaceX的回收技術,助於降低長期成本、提升發射效率。 中子火箭還可應用於大規模衛星星座(智慧通訊、地球觀測、國防),進軍美國國家安全太空發射計畫(NSSL Phase 3),成功拿到56億美元發射服務潛力合約,是目前少數入選國防供應商的上市公司。 下圖為 RKLB 在第二季度財報裡提及中子火箭最新的開發進度圖,總共有 14 個大項目進度,目前已完成的進度為綠色字體的四項,進行中為 7 項,最後包含發射的 3 項則還未開始。 中子火箭對於 RKLB 的幫助不僅僅呈現在發射業務上,更可以串連自家衛星零件、整體平台(如 Photon 衛星平台)與資料服務,創造交叉銷售機會,有助太空系統業務營收規模化。 並且美國國防部與大型星座企業傾向選擇能同時提供衛星設計、製造、群發射與資料處理一站式廠商。Neutron 讓 RKLB 若能順利量產,便能與 SpaceX 等少數大廠分庭抗禮,承攬規模化、複雜型任務,提升太空系統相關利潤與市佔。 對於投資 RKLB 的朋友對於中子火箭的開發進度需要密切注意,能否在 2025 年底前發射將會是決定股價發展的重大因素。 綜合上述,Rocket Lab 正以高效的發射節奏及穩健成長的太空系統業務,不斷強化在全球商業太空產業中的競爭優勢。Electron 火箭確立了在小型衛星發射市場中的領導地位,並透過 Photon 平台逐步轉型為「一站式太空解決方案」供應商。 未來,Neutron 中子火箭的順利量產與首飛,將是推動 RKLB 跨足中大型衛星發射、國防航太以及垂直整合業務的關鍵。儘管開發進度與市場環境仍存有諸多變數,但 RKLB 靠著技術突破與平台化優勢,有望在新一輪太空產業競賽中持續擴大版圖,為投資人帶來長期成長的潛力。 對於想參與 RKLB 股價上漲趨勢的朋友,則可以使用 Growin 的 AI 趨勢分析功能來作為主要進、出場參考,只要當 AI 趨勢分數從 4 分以下轉為 4 分以上時,往往能夠不錯的報酬,從下圖橘色框框中的 RKLB 歷史趨勢分數圖可以發現,當趨勢分數處於 4、5 分時(綠色、深綠色狀態)股價的走勢非常強勁。對 RKLB 更詳細的 AI 分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免費前往查看!

最後更新日期:2025-10-08

閱讀更多

article-image
產業報告 / 概念股

ONDS 是做什麼的?解密美國軍用無人機新勢力

ONDS(Ondas Holdings Inc.)專注於工業物聯網(IIoT)與無人機系統解決方案。公司擁有兩大業務核心:一是為鐵路、能源、公共事業等關鍵基礎設施提供安全可靠的軟體無線電(SDR)網路與自動化解決方案,二是開發自主無人機及反無人機技術,包括旗下 Airobotics 與 American Robotics 等品牌。ONDS 的產品同時應用於國防、政府、智慧城市與工業領域,結合 AI 影像分析等先進技術,致力於推動自動化巡檢、防禦及資料收集的全面升級。 主要聚焦自主無人機方案的 Ondas Autonomous Systems (OAS) ,旗下兩大平台是「Optimus System」(全球首款 FAA 認證的遠程航空監控無人機系統,用於安全監控和數據採集,可自動化 BVLOS)與「Iron Drone Raider」(針對敵對無人機的反制系統)。兩者均採用高度自動化和 AI 技術,可連續遠程運行,並已取得美國 FAA 對 BVLOS 無需操作員現場監管的首批認可。 下圖為 Optimus System™(Airobotics)的產品示意圖,Optimus System 是全自動無人機系統,具備自主起降、電池更換和貨艙更換功能,適用於城市基礎設施監控、公共安全、能源和建築等領域。 另一個主要產品則是黃蜂 (Wåsp) 無人機,主要是是 ONDS 為現代戰爭量身打造的消耗性無人機系統,設計目標是在性能、成本及可用性之間取得最佳平衡,因此它具備高性價比且符合美國《國防授權法案》的標準。 這款無人機被定位為具有作戰能力的戰術空中平台,能滿足美國國防部對大量生產和平價消耗性無人機的需求,特別用於打擊和周邊防禦的任務。黃蜂無人機由美國防務電子製造商 Kitron 負責生產,確保符合國內製造規範與供應鏈彈性。透過這款產品,Ondasc 成功進入百億美元級的反無人機和軍用無人機市場,為國防和安全領域提供了符合未來軍事需求的高效解決方案。 ONDS 在最新一季度的營收為 627 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超過六倍,並環比成長約 47.7%。其中,無人機業務部門(OAS)貢獻約 610 萬美元,是本季度營收增長的主要動力。 並且 ONDS 重申 2025 年營收將超過 2,500 萬美元,其中由 OAS 無人機部門主導,管理層表示,自主無人機業務正快速成長,鐵鳥防衛與公共安全領域合同不斷簽訂,並在中東、歐洲等地擴大部署,並預計未來成長將持續由無人機和工業網絡雙引擎驅動,尤其看好軍事及安全市場的擴展潛力。 這表示下兩季的公司營收平均將位於 750 萬美元以上才可以達成 2025 年營收超過 2,500 萬美元。從下圖來自 Growin 的 AI 財務預測圖可以發現,ONDS 在下一季度市場普遍認為營收將和 Q2 差異不大,約為 587 萬美元,但在 Q4 時將迎來大爆發到 954 萬美元。 根據下圖來自 Growin 的 ONDS 籌碼面 AI 分析顯示,這一季度 ONDS 的 AI 籌碼分數為 4 分,表示機構正持續佈局 ONDS 的股票,並且從下圖可以發現加碼和建倉 ONDS 的機構數遠大於減碼和清倉的機構數。 👉 前往 ONDS 詳細的 AI 個股分析 ONDS 近期簽訂的重要無人機合約包括向挪威國防技術公司 Rift Dynamics 下訂 500 台「黃蜂」(Wåsp)無人機,該訂單標誌著 ONDS 正式進軍美國國防市場。這批無人機由 Ondas 子公司 American Robotics 經銷,預計將於 2025 年第四季度收到首批產品。 此外,ONDS 的無人機業務 OAS 持續擴大國際市場,來自中東、歐洲及亞洲客戶的訂單需求強勁,公司也與多家美國本土製造商合作,確保產品符合國防採購要求並提升供應鏈彈性。整體來說,透過這些戰略合約與合作,ONDS 正快速建立一個能規模化部署產品的運營平台,為未來持續在軍事及安全領域的擴張打下堅實基礎。 總結來說,ONDS 以其先進的自主無人機與工業物聯網解決方案,已成功切入軍事防衛與關鍵基礎設施市場,並憑藉多元產品線及國際化佈局,不斷擴大營運規模。隨著新訂單及合約逐步落地,營收動能亦持續攀升,管理層對未來成長充滿信心。展望未來,ONDS 的無人機及工業網絡雙引擎將深度推動企業價值,有望在軍事與安全需求快速提升下,成為產業升級和市場發展的重要推手。 對於想參與 ONDS 股價上漲趨勢的朋友,則可以使用 Growin 的 AI 趨勢分析功能來作為主要進、出場參考,只要當 AI 趨勢分數從 4 分以下轉為 4 分以上時,往往能夠不錯的報酬,從下圖橘色框框中的 ONDS 歷史趨勢分數圖可以發現,當趨勢分數處於 4、5 分時(綠色、深綠色狀態)股價的走勢非常強勁。對 ONDS 更詳細的 AI 分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免費前往查看!  

最後更新日期:2025-10-03

閱讀更多

article-image
產業報告 / 概念股

稀土是什麼?為何是美國的戰略命脈?稀土概念股全面解析

稀土元素是一組具有相似化學性質的金屬元素,總共有 17 種,包括鑭系元素以及釔與釹。這些元素雖然在地殼中的總量並不算特別稀少,但它們往往分布分散,難以集中開採,加上提煉工藝複雜,因此被稱為「工業黃金」。 Source: Earth Science Australia   在稀土的分類上,通常分為「輕稀土」與「重稀土」兩大類。 輕稀土涵蓋鑭、鈰、鐠、釹與部分釤等元素,含量相對較高,開採與提煉的難度低於重稀土,因此供應相對充足。輕稀土在現代工業中的應用極為廣泛,例如釹與鐠是高性能永磁體的核心材料,廣泛用於電動車馬達與風力發電機,而鑭與鈰則分別在光學玻璃、石油精煉催化與汽車尾氣處理技術中發揮重要作用。可以說,輕稀土支撐了新能源與電子產業的快速成長,是推動綠色能源轉型的關鍵。 相較之下,重稀土如鋱、鏑、鈥、鉺、釓與釔等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稀少,分布分散,提煉成本更高,因而市場供應有限。雖然需求量不及輕稀土,但其應用多集中於高端產業與軍工領域,戰略價值極高。例如鋱與鏑能提升磁鐵的耐高溫性能,對電動車與風力發電的高效運轉至關重要;釔則應用於雷射、航太陶瓷與先進電子材料;釓則在核能反應堆控制棒與醫療影像技術中不可或缺。因此,重稀土雖然產量低,卻在尖端科技與國防工業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綜合而言,輕稀土以龐大的需求量驅動新能源與電子產品的發展,而重稀土則憑藉稀缺性與戰略屬性,在軍工與高端製造領域具有關鍵地位,兩者共同構築了稀土產業鏈的基礎,也解釋了為何稀土會被各國視為戰略性資源。 美國對稀土的依賴背後牽涉到能源轉型、國防安全與地緣政治的多重考量。隨著電動車、風力發電與高效能電子產品的崛起,對稀土永磁體的需求急遽增加。另一方面,美國在先進武器系統、雷達、戰機與核能設備中,也高度依賴稀土材料。這使得稀土不僅僅是工業原料,更是國家戰略資源。 然後世界最大的稀土供應商中國自 2025 年 4 月起,對包括釤(Sm)、釓(Gd)、鋱(Tb)、鏑(Dy)、鎦(Lu)、鈧(Sc)、釔(Y)等七種重稀土元素以及相關磁性產品實施出口許可制度,要求出口必須取得中國商務部的許可,同時加強對稀土礦產的嚴格管控與配額管理,這大大的減少了中國稀土出口量。 也顯示美國在稀土產業鏈上長期依賴中國,中國掌握了全球大約六至七成的稀土開採量,更壟斷了高達八成以上的分離與提煉能力。這種供應鏈高度集中帶來巨大的戰略風險,一旦中美關係惡化,稀土出口可能成為地緣政治籌碼,對美國能源轉型與國防工業產生重大衝擊。 因此,美國政府正積極推動稀土供應鏈的本土化與多元化,透過立法補貼、戰略儲備與國際合作,試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這些政策背景,使得美股市場上的稀土相關企業成為投資人關注的焦點。 MP Materials 是目前北美最大的稀土生產商,擁有位於加州 Mountain Pass 的稀土礦,這也是美國本土唯一具備規模化生產能力的稀土礦場。公司不僅專注於開採,還積極發展分離與加工能力,力求建立完整的供應鏈。 2025 年 7 月,MP Materials 與美國國防部正式簽署了一項數十億美元的合作協議,協議框架包括國防部投資 4 億美元的可轉換優先股,成為 MP 最大的股東,持股比例達約 15%,超越原本中國稀土企業持股的比例。國防部還為 MP 的稀土產品訂定了每公斤 110 美元的保底價格(約為中國市場價格的兩倍多),保障 MP 收益並避免面臨中國低價競爭的壓力。 MP 也在 2025 年 7 月宣布和 Apple 簽訂一項總值約5億美元的多年期供應協議,根據協議 MP 將供應由回收材料製造的稀土磁鐵,這些磁鐵會在 MP 位於德州沃思堡的廠房「生產,原料來自其加州 Mountain Pass 礦場的回收稀土,這些稀土磁鐵將用於蘋果的多款產品,例如 iPhone、MacBook、AirPods 及 Apple Watch 的喇叭、震動馬達和無線充電器等。 並且雙方也合作建立先進的稀土回收線,推動永續且在地化的供應鏈,期望從2027年開始出貨並逐步擴產,以支援蘋果大量的產品需求。這項合作同時強化美國本土稀土供應鏈的自主與穩定性,符合蘋果將關鍵材料生產拉回美國的戰略目標。蘋果為此已先支付2億美元作為預付款,顯示雙方合作的長期承諾與利益互惠。   MP Materials 在 2025 年第二季度財報表現強勁,營收達到 5,740 萬美元,年增長了 84%,超出市場預期約 26%。儘管公司仍處於虧損狀態,但虧損金額已從去年的 3,390 萬美元縮小至 3,090 萬美元,每股虧損改善至 0.19 美元。 在產量方面,第二季度公司生產了 13,145 公噸稀土氧化物(稀土濃縮物),較去年增長約 45%,其中釹-鉑氧化物產量達 597 公噸,年增幅達 119%。這些生產增長對應於電動車馬達及電子產品的材料需求,顯示公司產能擴大及產出提升效果明顯。 根據下圖來自 Growin 的 AI 個股分析,MP 的價值面向僅有一分,顯示目前公司獲利能力較差、營運較不穩定,但籌碼面卻有 4 分的高分表現,表示機構正在持續佈局這間稀土龍頭,雖然目前公司在營運上仍有進步的空間,但可以觀察未來幾季在政府的支持下 MP 是否可以縮小虧損提升營運效率,再來確認 Growin 的價值面評分是否提升。 👉 前往觀看更詳細的 MP AI 個股分析 Energy Fuels(UUUU) UUUU 主要業務涵蓋鈾礦開採與稀土元素的生產。該公司在猶他州擁有 White Mesa Mill 工廠,是北美唯一能夠處理獨居石砂(主要用於提煉稀土的原石),並在試點規模生產重稀土元素氧化物。 UUUU 能源燃料的稀土產能擴張計劃包含多階段,已完成釹鐠(NdPr)氧化物的商業化生產,並計劃從 2025 第三季度起進入重稀土(如鏑Tb、鋱Dy、釤Sm)試產階段,商業化生產預計從 2026 年底開始。 其目標是在未來幾年快速擴充重稀土產能,補足美國在重稀土供應鏈上的缺口,在美國稀土供應鏈中,Energy Fuels 扮演著重稀土生產技術領先者的角色,彌補以輕稀土(如釹、鐠)為主的競爭對手(例如 MP Materials)在重稀土上的不足。 UUUU 在第二季度的營收為 421 萬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約 52%。儘管營收下滑,但淨虧損有所縮小,第二季度淨虧損為 2,181 萬美元,每股虧損為 0.10 美元。這一結果主要是因為公司在面對鈾市場價格疲軟時,策略性地暫停大規模銷售,選擇將開採和生產的鈾儲存起來,等待價格回升或簽訂更高價的長期合同。 儘管本季度鈾部門因銷售量有限而顯示虧損,但預計從今年開始,即將到來的合約交付收入以及 2025 年剩餘時間內可能進行的現貨市場銷售,將提供可觀的現金流,並在 2026 年及往後年度全面展開,以抵消全球營運和資本成本。 UUUU 在近期也成功開發了大規模商業化生產重稀土所需的技術,並計劃擴展其在猶他州現有的稀土生產能力,特別是考慮到鏑和鋱價格的上漲。目前正在猶他州 White Mesa Mill 工廠進行鏑氧化物的試點規模生產,預計首公斤鏑氧化物將於2025年8月產出,首批鋱氧化物預計於2025年11月產出,首批釤氧化物預計於2026年第一季產出。 如果試點規模生產持續成功,公司最早可能在2026年第四季,利用現有原料來源,在其工廠現有的第一階段稀土分離迴路進行少量修改後,商業化生產鏑、鋱和釤。 從下圖的 Growin AI 個股分析圖來看,UUUU 和 MP 一樣在價值面評分僅為 1 分,顯示目前公司的基本面仍較不穩定,但籌碼面 4 分仍表示機構正持續買入 UUUU 這間公司,可以在未來幾季繼續觀察 UUUU 的基本面營運表現以及價值分數是否回升。 👉 前往觀看更詳細的 UUUU AI 個股分析   結語 綜觀美國稀土概念股的發展,稀土已不再只是基礎材料,而是牽動新能源、國防與科技產業的戰略資源,MP Materials 代表著美國在本土輕稀土開採和初步加工的核心力量,而 Energy Fuels 則憑藉開採重稀土展現未來潛力。在美中科技與能源競爭持續升溫的背景下,這些公司不僅承載了投資市場的關注,更是美國實現供應鏈自主化的關鍵角色,投資人若想參與這股長期趨勢,除了追蹤企業財務表現外,更需密切關注政策支持、國際局勢與技術進展,因為這些變數將決定稀土概念股能否真正走出結構性的成長格局。 為了持續升級服務,提供用戶更好的服務,Growin 也將在 2026 年啟進行全面漲價!只要在 2025/12/31 前訂閱,即可鎖住目前的訂閱及續訂價格,另外,也再提供大家額外的小優惠輸入折扣碼「25PriceRE」任何年訂閱可再享首年 85 折優惠,這是我們歲末的小小回饋,希望能跟大家不停成長 🌳 一起加入我們吧🚀 

最後更新日期:2025-10-01

閱讀更多

article-image
產業報告 / 概念股

Nebius(NBIS)是做什麼的?AI 算力的崛起與微軟百億合作全解析

隨著生成式 AI 及大模型帶來新一波算力革命,雲端基礎設施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的競逐核心。過去一年,AI GPU 雲服務需求爆發式成長,推動一批新興基礎設施公司與傳統科技巨頭正面交鋒。 其中,Nebius Group N.V.(NBIS)憑藉快速躍升的營收、國際化資料中心佈局,以及獨特的多元業務鏈條,成為歐美資本與科技產業高度關注的新星。本篇將從公司定位、團隊背景、核心業務、最新財報表現,到產業競爭格局與未來戰略,全面解析這家「下一代AI雲基礎設施」重點公司是做什麼的以及在全球 AI 產業鏈的角色與機會。 重點摘要 Nebius Group N.V.(NBIS)是一家專注於 AI 產業的科技公司,總部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並於納斯達克上市(股票代碼:NBIS)。公司主要提供 AI 全域基礎設施,專為全球 AI 構建者(AI builders)服務。 Nebius 核心業務包括建置高效能 GPU 雲端平台(IaaS),為 AI 和機器學習相關工作負載,提供從資料中心、GPU 集群、雲平台、網路儲存到開發工具的全方位解決方案。現有商業據點與資料中心遍及歐洲、北美、中東等地,其中包括芬蘭最大商用超級電腦數據中心、法國和美國的 GPU 叢集以及美國新澤西 300MW 數據中心(建置中)。 除核心的 AI 雲基礎設施業務,NBIS 還擁有並經營 Toloka(生成式 AI 資料合作夥伴)、TripleTen(科技職業再培訓 EdTech)、以及 Avride(自動駕駛汽車與送貨機器人解決方案),並持有 Toloka 與 Clickhouse 等新創持股。2024 年公司脫離原俄羅斯業務、徹底轉型後,聚焦於 AI 基礎架構領域,2024 年底由 Nvidia 與大型國際創投戰略入股,進一步強化其全球競爭力。 簡而言之,NBIS 正致力成為全球 AI 雲基礎設施和 GPU 算力的領導者,並藉由垂直整合,提供從雲端硬體、資料到軟體工具的一站式 AI 產業支援。 NBIS(Nebius Group N.V.)的領導與管理團隊由在全球科技業、雲端基礎設施、搜尋引擎與人工智慧領域富有經驗的高層組成,成員多數來自國際知名科技公司,尤其以 Yandex(俄羅斯最大科技公司、搜尋引擎與雲端運算先驅)為核心背景,具備十數年至數十年的超級電腦建構、雲端服務及大規模機器學習平台經歷。 主要成員包括創辦人兼執行長 Arkady Volozh,他同時也是 Yandex 的共同創辦人與前首席執行長,是歐亞科技產業內舉足輕重的人工智慧與搜尋大數據領軍者。此外,團隊還有來自雲計算、金融、營運與技術的高階主管。 NBIS 現有高層大多擁有 Yandex 國際雲事業、全球資料中心部署、AI/GPU 技術整合、跨國市場管理等深厚實戰經歷,帶領公司朝向全球 AI 基礎設施領導地位邁進。 NBIS(Nebius Group N.V.)2025 年第二季(25Q2)的財報展現極為強勁的成長與營運進展,鞏固其 AI 雲端基礎設施領導地位。本季度營收達 1.051 億美元,年增高達 625%,且較前一季環比成長 106%,再度大幅超越市場與公司自己先前的指引。這一波高速成長,主要來自全球 AI 推理與機器學習需求暴增,推升 NBIS 主要 GPU 雲服務、資料中心及軟體平台訂單大幅增長。 在獲利表現面,本季 NBIS 的核心業務首次錄得正向的 Adjusted EBITDA,提前達標獲利規劃,反映出隨規模化帶來毛利率提升與營運槓桿速升。依照財報,淨營運收益達 5.025 億美元(含一次性項目),顯示公司資產重組完成後現金流改善,但淨損依然存在(調整後淨損 9,150 萬美元),反映持續高額資本支出(例如擴大海外數據中心、GPU 叢集布建),與資本結構轉型初期的投入。 管理層同步上調 2025 年度全年 ARR(展望至 9~11 億美元,主要因需求遠超預期,且美歐等地中大型 AI 企業、SaaS 廠商持續擴大採用 Nebius 產品作為運算和儲存底層基礎設施。公司強調,正積極擴充資料中心電力(規劃 2026 年底前接近 1GW 能源),籌資規模與資本支出也進一步加大,期望搶佔全球 AI 雲算力和資料管理新生態重大份額。 再看到下方來自 Growin 的 NBIS 籌碼分布,可以發現 NBIS 在 25Q2 季度的機構籌碼流入為正數,並且建倉機構遠大於清倉機構,顯示機構正持續佈局 NBIS 標的。對於更詳細的 NBIS 籌碼分析以及其他面向的 NBIS AI 分析可以點擊下方連結免費查看! 前往 NBIS 詳細的 AI 個股分析 整體而言,NBIS 已進入高成長與加速收斂獲利的「規模型」階段,本季的財報展現其雲端 AI 基礎架構營收動能與利潤轉正,同時亦反映公司願意承擔高槓桿、高資本支出以搶占全球 AI 產業黃金期,為未來 2~3 年的國際市場版圖擴大奠定基礎。 NBIS 在今年九月時正式宣布與微軟(Microsoft)簽署一份高達 194 億美元、為期五年的 AI 基礎設施合作大單。根據協議,NBIS 將自美國新澤西州 Vineland 新建的資料中心,為微軟提供專屬 GPU 算力與 AI 雲端運算資源,協議主金額為 174 億美元,另含 20 億美元追加服務選項,服務至 2031 年。微軟將成為 Nebius 歷史上首位超大型「超級雲端客戶」,這筆合約也使NBIS盤後股價單日暴漲超過 50%。 這次合作對 NBIS 的未來戰略具有重大里程碑意義,NBIS 強化了「以大型科技平台為長約客戶、提供專屬雲基建」的新商業模式,正式躋身超規格全球 AI 雲基礎設施核心供應鏈。並且直對此也表示未來將可能有其他大訂單跟進。 現金流穩定來源令公司資本快速轉強,有能力大舉投入新資料中心、收購先進 GPU 硬體與拓展全球雲端服務能力。公司已啟動規模 30 億美元增資與債券融資,用於業務擴張與應對微軟大單需求。 CoreWeave 主要定位為 hyperscale GPU 雲基礎設施供應商,強調大規模裸機 GPU 運算租賃、長約合約模式。其運作上高度貼近輝達(NVIDIA)產業鏈,依託北美最大資料中心,直接服務 OpenAI、微軟、IBM 等超大企業與 AI 實驗室。業務以批發合約(如與 OpenAI 112 億美元、微軟 130 億美元)的長天期租賃為主,2025 年第二季營收突破 12.1 億美元,年增超過 200%,長約合約訂單(backlog)達 301 億美元。 NBIS 營運模式則平衡超大合約客戶(2025年起微軟長約194億美元為例)及跨產業中型企業與創新團隊,相較於 CoreWeave 更強調全球多區布建、AI 生態平台鏈結與多業態營收來源。公司 2025 年 Q2 營收 1.05 億美元,ARR 預估全年 9~11 億美元,高成長但總規模仍略低於 CoreWeave。 CoreWeave 的客戶結構高度集中,2024 年有 77% 營收來自前兩大客戶(OpenAI 與微軟),單一客戶流失會誘發營運大幅震盪。其優點是客戶合約金額大、合約保障高,但相對風險也高. NBIS 強調客戶多元分散,橫跨醫療、生物科技、機器人、自駕車、智慧城市、企業 SaaS 與公部門等 20 多個產業領域。沒有單一客戶主導過半營收,抗風險能力較高,近年積極推進歐美、中東與亞太大客戶長約,同時服務 AI 新創與中型企業。 總結來看,Nebius(NBIS)已由歐洲雲端新創轉型為全球 AI 基礎設施的重要玩家,2025 年營運動能直線躍升,不僅展現了高成長性,更憑藉多元化的業務模型與分散客戶結構,大幅強化公司在 AI 雲端產業鏈的競爭安全邊際。隨著與微軟達成百億美元等級合作,NBIS 資本結構躍進,進入全球資料中心規模化競賽的關鍵賽道,並與 CoreWeave 等同業爭奪新一代 AI 雲運算的主導話語權。 雖然規模與單張大單金額目前尚略遜核心北美對手,但抗風險能力與全球化佈局已成明顯優勢。隨著核心 GPU 算力基礎建設加速落地,及未來持續吸納大型雲平台、跨國企業與 AI 創新客戶,NBIS 有望在 AI 基礎設施世代中,穩步擴大其全球影響力與市場市佔,成為全球 AI 黃金年代不可忽視的雲端新勢力。 對於想參與 NBIS 股價上漲趨勢的朋友,則可以使用 Growin 的 AI 趨勢分析功能來作為主要進、出場參考,只要當 AI 趨勢分數從 4 分以下轉為 4 分以上時,往往能夠不錯的報酬,從下圖橘色框框中的 NBIS 歷史趨勢分數圖可以發現,當趨勢分數處於 4、5 分時(綠色、深綠色狀態)股價的走勢非常強勁。對 NBIS 更詳細的 AI 分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免費前往查看!

最後更新日期:2025-10-01

閱讀更多

article-image
產業報告 / 概念股

機器人概念股全解析!AI 自動化浪潮下的巨大機會

隨著 AI 與自動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機器人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成長契機,機器人概念股涵蓋了從硬體、軟體、機器視覺到自動化系統等核心技術供應商,以及工業自動化、醫療機器人、物流自動化等多元應用領域的公司。

最後更新日期:2025-10-01

閱讀更多

article-image
產業報告 / 概念股

『電力』下一個黃金賽道?AI 算力需求帶來的新挑戰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日前表示,晶片的短缺情況或許已經過去,下一個短缺的將會是電力,既使有夠多晶片,也恐面臨沒有足夠電力運行所有晶片的情況發生。META 執行長祖克柏也在一次訪談中談及了相同的想法,在達到不需要競相爭奪晶片的未來時,恐將會先遇到的是能源上的短缺問題,並且晶片業的擴張與發電產業的擴張難度無法相比,在可期的未來,能源供給會是問題之一。

最後更新日期:2025-10-01

閱讀更多

article-image
產業報告 / 概念股

輝達親兒子 CoreWeave 是做什麼?AI 超新星 CoreWeave 全面分析

全球雲端 GPU 市場的成長主要受到高效能運算需求增加,以及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應用普及的驅動。各行各業中日益增長的資料密集型任務,例如醫療、金融與娛樂產業,也進一步推動了市場需求。

最後更新日期:2025-10-01

閱讀更多

article-image
產業報告 / 概念股

Palantir 前景如何?業務與未來成長全解析!

Palantir(PLTR)堅持以「讓世界更加安全與有效」為使命,從專精軍事情報和國家安全數據分析起家,持續將先進的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平台轉型推廣至全球更廣大的商業領域。近年來,隨著企業數位轉型與生成式AI浪潮席捲各行業,Palantir 不僅鞏固在美國國防與情報單位的獨特地位,更積極搶攻醫療、金融、製造等產業,推升商業用戶快速成長並創下歷史新高業績。

最後更新日期:2025-10-01

閱讀更多

article-image
產業報告 / 概念股

低軌衛星概念股是下個 AI?低軌衛星概念股龍頭與產業鍊解析

  低軌衛星(Low Earth Orbit, LEO)指在地表約 160 至 2,000 公里高度運行的衛星,由於距離較近,訊號往返地面的延遲(時延)極低、鏈路衰減小,非常適合用於高速數據傳輸、寬頻通信等應用。 與傳統的地球同步衛星(GEO)相比,低軌衛星可將信號往返延遲降低至十幾毫秒(而GEO約500毫秒),但其可視地面範圍較小,需以數百甚至上千顆衛星組成星座來實現全球覆蓋。這種低時延、高帶寬的特性,使低軌衛星可用於即時通信、物聯網、大容量地球觀測等多元領域。 根據 Grandview Research 的研究報告如下圖,全球低軌衛星市場在 2024 年估值為 126.4 億美元,預計到 2033 年將達到 413.1 億美元,2025 至 2033 年的年複合成長率為 14%,快速成長主要來自於私營太空公司和各國政府的積極投資,透過低軌衛星的高解析度影像、快速重訪能力和即時數據更新,讓地球觀測、環境監測和災害應變等需求持續提升。   Source: Grandview Research     傳統地面行動網路覆蓋範圍有限,全球行動通訊基站只能覆蓋部分地表,對於人口稀疏或地形複雜的偏遠地區(高山、島嶼、海域),鋪設地面基站成本高昂,衛星通信往往是唯一可行的選項。而低軌衛星可提供全球性連網能力,填補城鄉之間的數位鴻溝   隨著 5G 技術發展,「非地面網路(NTN)」已成為趨勢,低軌衛星被視為延伸 5G 覆蓋的手段之一。根據IoT Analytics報告,2024 年全球衛星物聯網連接數達 750 萬個,遠高於以往,并且投入服務衛星物聯網的新業者已超百家,因其低時延和相對低廉的製造、發射成本,讓智慧農業、物流追蹤、環境監測等應用更具可行性。   軍方也視低軌衛星為提升通信穩定度的重要資產,美國國防部預計大幅增加對 LEO 衛星網路的投資,將原本約 9 億美元的採購上限擴大至約 130 億美元,以滿足星鏈(Starlink)、Kuiper 等商業星座提供的高通量網路對作戰行動的需求。 LEO 衛星的低時延與全球覆蓋特性,正好對應現代化通訊、物聯網與軍事通信的需求,因此也吸引了資本市場高度關注,眾多科技和通信巨頭已搶進此領域,比如 SpaceX 的 Starlink 已經部署超 7000 顆衛星,並且計畫最終將達 4 萬多顆,亞馬遜的 Kuiper 計畫也規劃上千顆衛星待發射,這些大規模投資都預示低軌產業的成長潛力與商機空間。   低軌衛星概念股的相關產業鏈可概分為上下游三大部分:上游(設計製造與發射)、中游(運營與網路建設)、下游(終端與應用),以下將和大家介紹各環節主要的參與者與負責的業務。   低軌衛星(LEO)產業鏈的上游主要涵蓋兩大關鍵技術環節:衛星的製造與火箭發射服務。這兩個環節負責將整個 低軌衛星系統「建構並送上太空」,是整條產業鏈的技術門檻與資本門檻最高的部分。   隨著 LEO 星座(constellation)計畫快速擴張(如Starlink、OneWeb),衛星製造商正從「高單價、低數量」的軍工型轉向「可規模量產」的民商型,趨勢類似從造飛機走向造無人機。相關公司主要提供的服務包括包括:衛星平台的設計與組裝、負載系統開發(通訊模組、天線、影像傳感器等)。 以下為衛星製造的幾間代表公司:   火箭發射服務在低軌衛星建設中至關重要,特別是小型衛星的星座計畫需要頻繁、低成本、高密度的佈署能力,這對傳統發射市場是一大挑戰,因此新一代專攻「小型發射載具」的公司迅速崛起,如: Rocket Lab。   其中 Rocket Lab(RKLB) 目前是美股市場裡最純正的太空探索概念股,主要業務為火箭發射服務與太空系統業務,發射業務以其高頻率、低成本的小型發射載具 Electron 火箭(下圖)為名,並正在開發 Neutron 發射載具,是目前繼 SpaceX 之後全球第二高發射頻率的商業火箭公司。   Rocket Lab – Electron 火箭   並且自 2023 年後太空系統業務營收占比超越了發射業務,顯示其「由火箭走向太空基礎設施平台商」的轉型正逐步實現。由發射服務延伸至衛星平台與子系統,打造「垂直整合」模式,讓客戶可獲得從元件到任務完成的完整解決方案,降低開發與營運成本,強化客戶黏著度。 下圖為 Rocket Lab 的營收分佈趨勢圖,可以發現紅色區塊的發射業務(Launch)在 25Q2 年增了 36%,並且也實現了強勁的季增長。公司也在 25Q2 完成了五次火箭發射,並創下了兩次任務僅相隔兩天的新紀錄,展現了高頻率且穩定的發射能力,這種每週發射的節奏,讓 Rocket Lab 成為全球最具反應速度與可靠性的中小型火箭供應商之一。   Source: Rocket Lab 官網   下圖為 Growin 對 RKLB 的 AI 分析,可以從橘匡的 RKLB 歷史表現中發現,雖然估值相關的指標 RKLB 相比過去五年並不算便宜,但毛利率和淨利成長表現相比過去非常亮眼,顯示整體公司的營運正在往好的方向邁進,並且左下的 Growin AI 評分給予 RKLB 在籌碼面上有優異的 4 分,顯示 RKLB 也相當受到機構親睞。 Growin – Rocket Lab 個股分析對於更詳細的 RKLB AI 分析感興趣的人,可以點擊連結前往觀看!   在整個低軌衛星產業鏈中,中游廠商扮演的是軌道上的網路建設者與衛星營運者的角色,是從硬體升空到形成通訊/觀測服務的關鍵中介。   中游企業會設計與部署整個衛星星座架構(即多顆衛星組成的網路),使其能在全球或特定區域提供連續、無縫的覆蓋服務,這包括:任務設計與軌道規劃、軌道佈局(Deployment)和星間通訊與協調(Inter-satellite Link, ISL)。   衛星升空後,真正能產生商業價值的,是接下來的衛星營運與服務交付階段。這個階段是低軌衛星產業中游的核心任務,也是企業能否變現、建立可持續營收模式的關鍵。 以下為目前美股市場上關鍵的幾間中游廠商:   AST SpaceMobile 正在建構名為 SpaceMobile 的全球「太空蜂巢式手機網路」,獨特之處在於其衛星可直接連接市面上現行的智慧型手機,無需額外配件,堪稱是太空中的基地台。其 BlueWalker 3 原型衛星和 BlueBird 商用衛星均配備大型相控陣天線,具備精確調控訊號、形成多區域覆蓋的能力。 營收僅為約 116 萬美元,遠低於市場預期的 668 萬美元,淨虧損約 994 萬,虧損幅度擴大且營運現金流出繼續居高不下,反映其衛星星座建置所需的資本支出與研發投入。 公司仍維持對下半年 2025 年營收指引,預期在政府與商業客戶支持下,下半年總營收將達 500–750 萬美元。此外,公司已籌集足夠資金完成 2026 年前發射 45–60 顆衛星的計畫,並持續與對岸電信商與國防部門拓展合作。 目前 ASTS 的 Growin AI 個股分析顯示價值分數為表現平穩的 3 分,顯示雖然 ASTS 獲利能力雖然目前仍較差,但整體財務健康度還是處於平穩的狀態。    Growin – ASTS 個股分析對於更詳細的 ASTS AI 分析感興趣的人,可以點擊連結前往觀看!   在低軌衛星產業鏈的下游部分廠商,主要負責「地面訊號接收」與「終端應用服務」,下游廠商雖然不像衛星製造或發射那樣充滿太空科技的想像,但卻是讓整個低軌衛星網路真正落地商轉的關鍵環節。 以下為美股市場裡重要的低軌衛星概念股下游廠商:   綜觀全球趨勢與技術發展,低軌衛星並非曇花一現的泡沫,隨著世界逐步邁入全面互聯互通時代,衛星互聯網將與傳統光纖、5G 等協同發展,共同構建傳輸更快速的網路。而且正如市場多數研究報告所言,隨著寬帶連接成為戰略必需品,低軌衛星網路正在成為商業機構和政府的關鍵基礎設施。 但低軌衛星概念股仍存在估值過高、資本巨大消耗及技術路線競爭的風險,未來幾年,低軌衛星概念股的項目能否成功交付服務,能否取得可觀盈利,將決定哪些公司最終勝出。投資人應密切關注技術驗證、商業化進度及市場需求成長,以判斷此塊新興領域的長期價值。

最後更新日期:2025-10-01

閱讀更多

article-image
產業報告 / 概念股

無人機概念股大爆發!無人機概念股有哪些?五大龍頭與前景解析

無人機(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是指載人飛行器的無人版,由遙控或自主系統操控,可執行偵察、監視、攻擊等任務。近年來隨著技術成熟與應用拓展,全球無人機產業快速擴張。

最後更新日期:2025-10-01

閱讀更多